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馬來西亞慈青花蓮精進求法 汲取法髓延續慧命

時間:2007年12月21日~27日 2007全球慈青日及海外慈青慈懿幹部研習會

◎ 菩薩雲來集 見證校園生命力

  主題為“慈青十五志於覺,愛灑校園湧清泉”的全球慈青日於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展開。連同台灣全省在內,來自十三個國家的大專青年、慈誠爸爸、懿德媽媽約八百人,齊聚花蓮靜思堂共襄盛舉。其中,約一百一十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學員也把握殊勝因緣,參與了此趟的研習會。

  代表各國的小小旗幟在肅穆莊嚴的講經堂“佛陀灑淨圖”前揮動著。台灣慈青學長們用心策畫的相見歡環節,讓海外回來的家人們都有“回家”感覺。那一刻,佛陀見證著年輕的佛弟子從各僑居地來到花蓮,一起來求法,為撫慰地球的使命而努力。

  全球慈青日的第一堂課“時代青年的使命感──愛灑校園的重要性”,現任大愛台主播倪銘均學長與學員們分享一則又一則的社會亂象新聞,認真的課題令現場氣氛怎麼也輕鬆不起來。學長希望大家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種種亂象,期待人人能從消極、不健康的社會狀態中,找到淨化人心的責任。

  早期,證嚴上人謹以“慈青悲智行,聯誼啟慧根”來勉勵年輕的學子在慈濟的團體裏,善用課餘時間來行善、彼此學習,進而開啟心中的悲門與智慧。歲月流逝,慈青孩子們並沒有遺忘當初在上人面前許下的承諾,趁著十五週年慶的到來,也紛紛回到靜思堂一聚。晚會中的回顧,或是照片,或是影片,都是一篇又一篇的歷史,記載著慈青的成長、走過的腳步。集合了各國“入經藏菩薩”所呈獻的《三十七助道品》手語,宣揚佛陀的智慧,也讓台上台下家人更深刻體會經典、進而力行。

  各國慈青力行菩薩道的法印,則透過各國會務報告的環節一一帶出。各國因應各地文化、生活習俗而變通活動帶動的方式;但無論形式再怎麼改變,團隊所呈現的人文卻更為重要。誠如大林醫院簡守信副院長在“清淨大愛無量義”中提出,透過活動加強團隊的默契與幹部間的和合。唯有先做到內部的凝聚,才能做好對外的接引。

◎克己復禮樹典範 慈青傳承志不移

  二OO七年全球慈青日圓滿落幕,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十二個國家的海外慈青調整心情,馬上再投入另一個讓大家期待的海外慈青慈懿幹部研習會——“克己復禮樹典範,慈青傳承志不移”。

  德宸師父殷殷叮嚀在座的學員們在接下來的五天四夜中,好好地用眼睛“聽”,用耳朵“看”,彼此珍惜及學習,並把所學的帶回僑居地。慈濟宗門已開啟,需要更多中、青年代的人來承擔慈濟的志業,而且不僅要承擔,更要自我精進與傳承。希望海外慈青也可以一起響應台灣慈青發起的“早睡早起精進讀晨語”運動,讓“晨鐘響,薰法香”,自我精進再精進。

  在博覽館及慈濟大學內,志工細心為慈青們導覽慈濟志業;在課堂上,宗教處葉秉倫學長則為大家樹立了“人品典範”。感佩於證嚴上人推動人間佛教的悲願,許多像葉秉倫學長般的年輕人,都願意放下原本可以讓自己名利雙收的律師事業,回到上人身邊,成就更多利益眾生,同時讓自己福慧雙修的美善志業。

  佛陀的教誨與 上人對佛法人間化的弘揚,一一化為慈濟人所行之法,而且步步都印證在《無量義經》內。每項志業、每個人,都是慈濟的法門。德宸師父在“慈悲的法印”中為學員們解釋“法印”兩字時補充說明,只要人人能做到內修誠正信實,無私、無我、無相地付出,就是一個典範、一個法門。四十一年來,證嚴上人服膺印公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教誨,心懷眾生,此去無悔。雖然年事已高,但“說慈濟、做慈濟到最後一口氣”的悲願,是上人四十一年如一日的堅持。而這分不為己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精神,正是慈青應該學習的。

  在成就眾生慧命前,必先把自己的形象照顧好。德宣師父在“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一課中,勉勵學員們要守十戒和顧好自身的形象。慈濟十戒不能放鬆,個人形象不能放縱。所謂的戒,就是社會的規矩、是生活的戒律、是共同的默契、是彼此的共識,是生活化的,大家不應該當成是一種束縛。德宣師父也道出了上人制定慈濟十戒背後的意義,那是對全球慈濟人最至真至誠的關懷和連綿不絕的叮嚀。

  為了讓學員更了解各國慈青在各地推動的狀況,“蓽路藍縷”一課中,四位來自台灣、南非、澳洲及馬來西亞的學長學姊以輕鬆交流的方式來說明各地接引、保溫、活動內涵等的特色。其中,澳洲盧威程學長分享了“以人為本”的活動接引重點;而台灣王佩茹學姊則進一步分享慈青、學長學姊及師姑師伯的角色定位。

◎ 知行合一護大地 志為菩薩長慧命

  營隊的第三天,課程內容都著重在環保與慈濟人文的課題上。由謝惟崵師伯及甘濟甘學長分別主講的“大小乾坤”及“今天過後”,都重重地告誡學員們務必正視環保的課題。所有關於全球暖化的數據與國際性的報告,也無情地宣告人類已無法改變暖化的事實,只看我們要如何適應及減緩暖化的現象。時間上的來不及,要靠大家由自身開始落實環保生活化來補救。

 幾天的課程總結下來,同學們在圓緣時刻,紛紛道出內心的體會。

  吉隆坡分會的林惠佳同學分享了她在營隊當小隊輔的心得。回台前,一直無法確定自己畢業後要以何種方式繼續行菩薩道;一趟營隊下來,終於找到了答案:“無論是回到志業體上班或在其他的工作領域,只要心中有上人的法,就能時時做慈濟。”

  馬六甲的許炳隆同學當眾懺悔自己過去的迷茫,希望藉由全球慈青的力量,共同為保護地球而盡全力!張家維同學則在眾多夥伴及上人面前,立下了三個願──一、持長素;二、改善父子之間的關係;三、畢業後回到慈濟志業體上班,為上人承擔更多如來家業。

  面對一群亮麗、純真又貼心的孩子,上人期許慈青難得與自己法髓配對成功,就不要輕易將之排斥,更要勇於承擔起責任,天天發好願,才不易起退心。

  夜晚時刻,各國慈青依據國別聚集於感恩堂,在不同的角落形成大小不一的圈圈。大家藉晚會的相聚,分享營隊的學習心得;而學長學姊及爸爸媽媽也不忘引導大家不要只是停留在感動的層面,而必須更進一步做到踏實的自我期許,哪怕只是踏出個人改變的一小步。於是,在分享的過程中,好些國家的慈青都發願要效仿台灣慈青,共同響應“早睡早起精進恭聽靜思晨語”及其他國家的活動帶動模式等。

◎ 結束,是另一個開始

結束了兩個營隊,各國慈青除了臨別依依,心中多了一分踏實感,也更了解自己的定位。

  馬來西亞的慈青們把握回國前的一個早上,在桃園靜思堂再度集合,為彼此許下了諾言,定下回國後需積極加強落實的部分。大家很有默契地達成共識,希望回到各自的校園後,除了與夥伴分享學習心得,也同步在各院校推行“早睡早起精進恭聽靜思晨語”運動。由即日起至一個月後,各大專負責的慈青與推動小組學長學姊們將召開檢討會議,改善不足的部分。另,大家也發願提升原有的慈青論壇之功能,希望能加強大專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德宸師父和德勱師父在營隊最後一天的圓緣時刻,殷殷叮嚀大家別讓無明煩惱障礙了自己的發心立願,一定要超越自我,勇於承擔。上人也曾在一次的開示中,敦勉慈青要自我期許弘揚慈濟宗門的傳人,更是靜思法脈的傳承者。期待此趟營隊的結束,成為馬來西亞慈青再度衝刺的動力!



馬來西亞慈青在蓮池海會上凝聚慈濟心,立願發心傳承靜法脈,弘揚慈濟宗門。